什么是常识?
即普通知识,是从日常社会生活、工作、学习中总结和积累的基础知识。确实,常识在处理日常问题时既方便又有效。比如感冒了,要多喝水,补充维生素C;如果久坐,应站起来并适当活动一下等。
但当涉及到公司、集体、市场等更复杂的问题时,他们往往会“失败”;其实,只是我们常常忽略了常识成立的条件,所以并不是常识错了,而是我们理解错了。
常识的两种观点
其特点是什么?首先,形式知识体系以理论为基础,而常识以实践为基础,更关心问题的答案而不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就常识而言,知道什么是对的,或者知道方法和现象就足够了。 。
我们不需要思考为什么我们可以从中受益。与理论知识相比,它不会影响世界,只是简单地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处理问题。
例如:
人们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认识。当你第一次接触市场工作时,你对市场的理解比较模糊,你会把市场工作理解为“活动和策划”这样的单一模块。
随着工作时间越来越长,你的理解会越来越全面,你会意识到品牌推广需要从策略、年份等多个方面进行思考。常识在这里的作用是告诉你“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这是你刚开始在市场工作时所不知道的。
其次,是文化差异。系统知识的力量在于能够将具体的发现组织成一般原理所描述的逻辑分类,而常识则在于“能够以自己的方式处理特定情况的能力”。
例如:
你在客户面前的着装、说话和行为方式与在朋友、父母和最好的朋友面前完全不同。系统知识试图根据一般规则推断出适用于所有情况的行为模式。常识只知道在某些情况下我应该做什么。如何,而不探究为什么。
所谓系统知识,是指通过学校学习、教育研究等获得的、合理的、系统的、可以概括、分类和描述的知识。然而,常识并不强调分类逻辑。
诚然,人们所指的缺乏“常识”,即“在某种情况下,对具体事件和行为缺乏认识,或者只知道情况和现象而不知道原因”。
例如:
几年前,一群经济学家和人类学家进行了一项实验,以验证不同文化背景下常识的差异。
他们给一个人 100 美元,然后要求 A 将这 100 美元的一部分给 B,金额不限; B 可以接受或拒绝该分配。如果B接受,双方都会得到应得的金额;如果B拒绝,双方都不会得到任何钱。
经过数百次实验后,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平分这100美元,如果分配给对方的金额低于30美元,他们就会被拒绝。经济学家们感到惊讶。他们认为这一结果与经济学中理性的标准概念相矛盾。毕竟,哪怕只有1块钱,也聊胜于无吧?
于是,他们在一个更偏远的西部部落进行了实验研究,发现那里的人们把“天赐之财”理解为不可分割的财富,即不敢要钱。应将其移交给公共行政办公室。
那么,你能理解吗?
一旦你了解了不同地域文化的特点,这些令人困惑的行为就变得合理了,你甚至可能认为这是常识。常识问题之所以难以解决,是因为双方都不知道在什么立场、什么场景下可以进行合理的论证。 。
喜欢:
在讨论贫困问题时,有的人认为,贫困的原因是工作不够努力,花钱太多;有些人认为穷人生来就是穷人;另一些人将贫困归咎于缺乏机会和缺乏社会保障制度等环境因素。
诚然,常识的定义是“在特定事件和情况下”积累的认知的“一部分”。下次当你在电梯里看到一个“外国人”与你面对面站着时,不要害怕。也许他们受到西方环境的影响。影响。
也就是说,由于文化、地域等因素的影响,常识上存在差异和分歧,需要在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的基础上合理沟通和解决。
那么,您会如何描述常识呢?
一般来说,大多数人认为“过去的经验”是常识。但这种说法比较笼统。过去的经验反映了两种类型:确定性现象和真实知识。
现象和规律是可感知、可观察的;经验需要亲身经历,它可以帮助我们认识现象和规律,有吸收和转移的能力,指导进一步的工作。
例如:
顶级博主李佳琦、罗永浩、李子柒等均同平台。他们的产品选择、供应链、营销方式基本相似,但都能成功突围行业。
在这种情况下,用“决定性现象还是过去的经验”来形容哪个更合适呢?你说这是现象,但在“KOL”看来,这只是经验。
你能看出它们有多么不同吗?
真知虽可作为参考,但也并非万无一失,所以常识也需要体现。此外,即使是AI训练也需要不断调整参数和模型。即使是尝试积累经验,就一定准确吗?不,很难摆脱理性的恶性循环。
谁影响常识?
为了便于理解,只需用公众眼中的“常识”(过去的经验)来思考即可。你不妨思考一下,哪些因素影响你的“常识”。
第一,理性。
你认为自己理性吗?人们通常把理性归结为趋利避害的范畴。我们需要通过对环境和周围人的感知,根据自己的目标改变自己的行为,然后做出决定。
多年来,经济学家在探索市场的过程中经常使用这个概念,因为根据数理逻辑,它可以应用于解决复杂事物的过程,例如“看趋势,看经济”等等在。
然而,今天,理性理论不再是单一的理论,而是一系列可发展的知识体系。我们会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假设。这些理论基本上包括两种表现:
人们对某些结果有偏好
根据偏好,人们会选择实现预期结果的最佳方式
我喜欢吃冰淇淋,如果有办法让我冬天吃冰淇淋,我会做,但如果需要绕很远的路,那么我会过一段时间再买,就是我们理性思考将采用“理性行为框架”。
我们将依靠选择来满足我们的偏好(金钱、食物渴望、到地方的距离);假设“吃冰淇淋”被放大,这件事就不合理了,毕竟很容易让身体发胖。
此外,理性还涉及许多复杂的因素。我们倾向于通过强化现有思维来接受新信息。这种方法的实现,一方面是通过关注更有可能证实我们现有概念的信息,另一方面是通过对不确定的信息进行更严格的审视和怀疑。
这两种相关的倾向,分别称为确认偏差和动机推理,极大地阻碍了我们解决分歧的能力。
因此,理性中夹杂着各种“默认选项”,就像看不见的大猩猩,纠缠在大脑里。你以为你看到的“常识”是一种理性,但实际上却被困在框架里。
第二,信息。
“这个东西不能放在脸上,你有常识吗?小王告诉你,它对于治疗痤疮非常有效。”这种情况你一定遇到过。
1967年,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斯坦利·米尔格拉姆(Stanley Milgram,1933~1984)描述了一种连接人和社区的人际网络,后来将该实验总结为“六度分离”现象。
简单来说,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的距离不会超过六个人。也就是说,你最多可以通过六个人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这与常识有什么关系?
信息和潜在影响可以像传染病一样沿着网络传播。当每个人都受到他人行为的影响时,你就会把“想象的或暴露的现象”当成事实,从而影响更多人的行为和决定。
例如:
我们的大脑会受到周围观点的影响,对一些事情做出错误的判断。前几年,我在做品牌公关的时候,每次传播完内容,公司的同事都会转发各种文章。每个人都有老板的微信,老板看到就会转发。你会认为沟通非常成功。
事实上,你开始接触到的信息(已知的经验、常识),以及对某些事物的评价,一旦落入六维网络,就会影响你的思想,直到你相信它是真的。
我经常说:“不要过多参与与你的职业相关的社区”,因为虽然你看起来扩大了你的人际网络,但实际上你还没有逃离信息监狱。
如果一种现象在一个群体中传播,然后你在其他几个群体中看到它,这种信息的重叠就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你,慢慢地,你就会被信息包围。然后,这些信息就变成了“常识”,侵入你的大脑,让你误以为自己学到了很多东西。
然而,下次你需要使用这些所谓的“常识”时,你会发现它们没有任何用处,甚至可能会让你认为“那条路”是可以走的。但我们无法确切地理解为什么我们可以行走。
第三,想象。
大脑的两个特点是“注重关联性、充满想象力”。许多潜在因素以真实可见的方式影响行为,如启动效应、框架效应、锚定效应、损失厌恶等。每一个因素都是单独识别的。但它们如何结合在一起却很难看出。
例如:
在一次实验中,一支绿色的笔让人想起“绿箭口香糖”。听德国音乐让人想起德国啤酒。当人们提到生日时,就会想到手机锁屏密码。
当我们同时受到许多相互冲突的影响时,我们将不确定我们将购买什么以及我们将如何做出决定。因此,我们面临的不仅是无意识的心理偏见,还有常识(自我感知的经验、想象)。进一步填充。
丹尼尔·吉尔伯特在《幸福的绊脚石》中写道,当我们想象自己或他人面临特定情况时,不可能考虑到所有细节。 。
喜欢:
您可以使用今天口红的颜色来填充临时 PPT 的背景。我们将使用心理模拟来调出大脑关于某事或某人的记忆数据库(图像、经验、文化),然后适当地添加所有必要的细节。变得完整。
然而,大脑所说的就一定准确吗?不一定,一般来说,人们会系统性地放大预期,降低风险率。
这就是为什么人们说:“你这么大年纪了,为什么总是犯常识性的错误呢?”也许你提到的常识(现象)别人从未见过;或者也许你所描述的现象在对方接触过之后已经经历过两次了。加工自然是不允许的。
诚然,当信息、理性、想象放在一起,信息在人与人之间传递,经过大量的重复,就会形成人们对事物的基本认识。
这些东西会通过大脑的想象进一步转化为具体的事件,而事件会参与决策,影响你的判断。也许您一开始并不知道该事件是什么样的。它可能是一个信息源,也可能是大脑绘制的一幅图画。就这样。
输赢游戏
查理·托马斯·蒙格说,所谓常识,就是普通人没有常识;当我们说某人有常识时,我们实际上是在说他具有常人所没有的常识。
是不是有点绕?
结果之一就是竞争同质化。当每个人都将相同的想法和经验应用于市场时,模型就失去了可塑性,即在经验层面上,每个人的常识都是相同的,从而导致同质化竞争。
有一个案例:
一大批高智商的商人进入投资领域,并想尽办法比普通人做得更好。然后,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加州有一家非常大的投资公司。为了超越同行,它想出了一个主意。
他们招募了大量的年轻人才,他们都是沃顿商学院、哈佛大学等名校的尖子生。他们努力了解赛道和市场趋势。老板认为,只要他们每个人都提供了好的机会,公司就能集中机会。如果你站起来,你一定会遥遥领先。
有什么想法吗?当然,最后的结果是什么呢?彻底失败了。
数百年前,炼金术士梦想将铅变成黄金。他们购买了大量的铅,疯狂地练习,将其变成铅。这家公司并不像炼金术士那么聪明。然而,投资公司则不同。毕竟那么多高学历高智商的人为什么还是失败呢?
查理·托马斯·芒格直言不讳地说:“你不一定需要知道一切,但你需要了解别人不了解的事情。即使你能看到小数据的差异,你也能改变这个行业。 ”这就是为什么很难说“常识”。
例如:
我们经常在朋友圈看到,卖商业IP课程的玩家,支付4980元学习一个课程系统,就可以成为IP专家,完成商业变现(笑);换句话说,如果他发现了每年赚取三倍利润的秘密,他为什么还在网上卖课程呢?
秘密一定在于他的行为,而不是他的课程(太多人被愚弄,这是非常可笑的)。你应该学习他的行为而不是他的做法;这是现代商人的写照。大量的自媒体人,每天都在做这种事情。
或者:
从前有一个人,他有一匹好马,脚步轻盈,毛发闪亮。这匹马各方面都很好,但它有一个问题。有时它会突然脾气暴躁,脾气暴躁。那时谁想骑它,就必须打断胳膊和腿。
于是,主人就去找兽医,问:“这些马要怎么治呢?”兽医说很简单,“马表现好就卖掉”(笑);换句话说,如果这匹马表现不好,你会买它吗?
所以,如果你的常识和别人一样,就不可能打破它;那么,如何避免陷入常识的困境呢?
《赢得失败者的游戏》这本书让我记忆犹新。作者查尔斯·埃利斯写道,在胜者游戏中,胜负取决于胜者的正确行动,即游戏的一方击败另一方;游戏中,胜负是由失败方,即游戏中主动犯错误的一方的错误决定的。
例如:
职业网球比赛是“胜者的游戏”,胜者必须击败对手;业余网球比赛是“失败者的游戏”,胜利者获胜是因为对手击败了自己。换句话说,最好的方法就是尽可能少打坏球。
我见过太多传统老板投资短视频、电商,最后损失几百万。相反,那些没有投资的人,却过着幸福的生活。这是为什么呢?后者拥有前者所不具备的知识。
在一个贴近生活的世界里,能够做出高层决策的精英可能会参与胜利者的游戏,而剩下的大多数人则更像是失败者的游戏。
这意味着什么?
很多问题需要倒着看,才能看到本质。这还不够。你还需要向前和向后思考。
就像,如果你想改善组织的创新问题,向前思考,你可以想到所有可以做的事情。然而反过来,你会发现你所能做的一切都会阻碍创新。那么,哪一件最重要的事情可以让组织变得更好呢?创新尤为重要。
诚然,在商业中,与其考虑如何创造更多的利润,不如考虑如何采取措施保证用户不流失;生活中,与其思考什么创造了美好的生活,不如思考什么能够保证幸福。
基于此,你认为的常识(经验)可能是随波逐流,可能无法回想。如何定义自己的游戏非常重要。如果你参与股票游戏,你应该研究别人的失败。
全面的:
大多数人的常识是一种肤浅的确定性现象。
现象往往掩盖了事物形成的条件及其背后的诸多复杂关系;我们自信地利用我们掌握的信息来解释事实成功或失败的原因,从而使错误发生在理解层面上。
如果你不想被常识愚弄,不妨根据现象向前和向后思考;这是真的吗?它成立的背景、条件和因素是什么?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作者王志远同学,经36氪授权发布。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ehaoban.com/html/tiyuwenda/9423.html